职业规划的3个方法②:对外搜集信息, 找到高成长的方向和方法
职业规划的3个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对内挖掘自己,找到想做的和能做的交集
第二步:对外搜集信息,找到高成长的方向和方法
第三步:立马采取行动,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认知
昨天的文章《职业规划的3个方法①:对内挖掘自己,找到想做的和能做的交集》,讲了第一步。
今天,我们来讲第二步。
开讲前,还是想说一段内心的OS。
昨天开篇有说对方法论文章的一些内心纠结的OS,其实还有一个纠结的OS是职业规划这个主题,我没那么有动力去解剖。
因为,我自己走的这条职业规划的路有点,怎么说,有点曲折。
我从大学里自由散漫,想做一个法律圈之外的任何职业,到极度追求认可,想做一个超级吸金的律师,而后,真的成为了一名小律师,但不到2个月就辞职去了家创业公司,做法律+互联网的跨界尝试。
现在,我辞职了,一点都不想走进过去自己拼了命想有一席之地的5A写字楼打卡上班,只想在家里自由散漫地挖掘自己,或者出发去陌生的地方无拘无束地浪迹天涯,符合世俗定义的“无所事事”,哈哈哈~~
可能有些伙伴比较害怕职场上存在空白期,害怕裸辞后的空挡,在面对来自聘用方的询问的时候,甚至想要隐瞒。之前面试别人的时候,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有从我这里离职的小伙伴,被我无意中发现,刻意地隐瞒了空档期。
但停下来,再次出发,是给自己一个“不破不立”的窗口期,太过着急,反而容易在老路上重复自己,得不偿失。如果再次求职的过程,对方不认这个理,那就算了吧,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不契合,也没必要在一个职场上折腾了。
你看,这就是我给自己此刻“无所事事”的职业规划的正当化解释,听上去还真是理直气壮哟😜
我,这个和大家分享职业规划的人,也还没有找到职业规划的答案。而且,以人生规划的长度来看职业规划,我找到的所谓答案,也只能算是一个阶段性答案。
所以,抱歉大家,这个方法论指导下,还没有一个符合大众成功学定义的最佳范例出现,只有我这么一个无所事事辞职在家的小博主,给大家来瞎唠叨。
不过,我也更无意去树立这么一个职业规划符合大众成功学的最佳范例。
我现在嘛,觉得能够做到享受每一个当下,做一个快乐的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身边的人,我的事业,乃至我的人生,就都大成了。
这个视频记录下来我过去难以做到的沉浸当下,傻乐傻乐的,我自己都忍不住会反复去回看,告诉自己,就是要这样,be my sunshine, as your sunshine。
什么大产业,大赛道,大估值,大企业......得之我幸,我知道即便真做成了,那是命运的青睐,失之我命,没什么遗憾,反正我去做了。
好了,内心的OS就到这里。
---
先引用一段高中政治课本上的智慧:
在唯物辩证法中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可惜了,当时恁是没有啥领悟力,就是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运用。
如果说,对内挖掘自己是内因,是职业要有所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对外搜集信息是外因,是职业发展与变化的第二位原因。
对外信息搜集的方法,我们无外乎2个途径:从身边的人,从遥远的人。
01
从身边的人
身边的人,比如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等,这些在物理空间上和我们connnected的人儿,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最直接、也是直观的源头。
你看现在,我们经常从心理学里借用“原生家庭”这类词,来剖析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也是这个理。从身边的人获取信息,潜移默化的穿透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是远超我们想象的。
但从身边的人这里获取信息,我们切忌一点,就是偏听偏信。
上周,我和wonder有聊起小时候,身边会出现一些“恐吓式建议者”,ta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些不好的经历,或者想要达到立马说服你的目的,而采用“恐吓”的方式。
现在想起来,觉得又好笑又可气:
当时,自己怎么就这么被这些建议者给吓到了,而去做/没有做这件事。
所以,咱们尽可能多地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儿,也就是去扩充身边人的多样性,让这些能够带来潜移默化的穿透力和持久的影响力的信息源,有更大的样本量,以综合抵消偏听偏信的副作用。
那何谓“有趣”?
可以用这几个指标来衡量下:
1.01 职业
最好能够多一些非本职业的有趣人儿在身边。
比如,如果你是律师,在律师之外,最好认识一些非律师的法律圈的人,比如检察官、法官;还可以再扩大一下外延,认识一些非法律圈的伙伴,比如会计师、心理咨询师;最好,还可以再扩大一个外延,认识一些非专业知识服务领域的伙伴,比如快递小哥~
各行各业的人认识多了,你会得到更多的跨界启发,运用到本职业中,实现创新。
你也会对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则和规律,有更多的中性看法,成为一名有大局观的专业知识工作者。
1.02 年龄
最好能够多一些非同龄人在身边。
都说有3-5年,generation gap就难以跨过了,这经常会让我们变得没有同理心,不管是往前看比我们年长的,觉得他们老套,还是往后看比我们年幼的,觉得他们幼稚。
我们都是独特的个体,但又是时代的统一产物。
就单单拿物质条件的改善这点来看这几个代际,就会发现每个年代的大差异。
有一次在和一位80后前辈聊天的时候,我给出了这个大概的对比:
60后、70后是要从物质上【证明自己】;80后是想在物质和精神的中间【找到自己】;90后是想在精神的世界【实现自己】;到了00后,那就是在万千世界中,【放飞自己】了。
60后、70后,也就是我爸妈那一代,是经历过物质的饥荒的,对物质的追求可能构成了职业黄金时期的主旋律,这没有丝毫贬低,没办法,都饿过肚子,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解决,怎么谈那些形而上的精神呢?
也感谢他们打下的基础,80后的物质条件好了一些,精神层面的追求得到了释放;90后,00后,更不用说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释放。
之前有看到领英统计的一组数据: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所以,咱们认识一些处于不同代际的伙伴吧,这会让我们想要去针对别人甚至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一些道德价值上的评价判断时,多一些主观的谦逊和客观的理性。
此外,ta们会带给你更多的同理心,在职场上,向上、向下的有效沟通,都是需要这个的。
1.03 职务
多认识一些非同级的伙伴吧。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中年级律师,那么就多和初级律师、资深律师、合伙人律师这些非同级的伙伴们聊聊。
同级的伙伴,聚在一起,容易吐槽老板或者下属,当然,这是关系好,能够找到you stand by my side的认同感,但是,无益于我们解决职场上遇到的问题。
多了解非同级伙伴的,你的心态会变得更加open,去看看自己给未来规划的职业道路,是不是能够从senior那得到印证,或者去看看自己过去的职业规划道路,是不是能够从junior那得到复盘。
此外,ta们也会让你的心态更加中立,跳出劳资的对立关系,去看待自己的上级为何做这个决策,自己的下级为何会这么躺平。
02
从遥远的人
这些遥远的人儿,可能存在书本里,或者电视里,网络里,ta们可能还活着,或者,早已死去。
但不管ta们在哪里,还在不在,ta们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你这里的信息,能够被你get到,你们就在茫茫人海中,connected了。
天哪,忍不住想起了霍金的“遥远的相似性”。
互联网下,我们跨越时空,彼此connected的障碍越来越少,世界被那些从遥远时空来的人所打破,所打开,即便是我这类“小镇做题家”,也会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地球公民”幻想。
从遥远的人这里获取信息,我们切忌一点,就是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所以,在信息的海洋里,咱们的加工提纯也要跟上。
那怎么做加工和提纯呢?
有一个“一招鲜”的办法,那就是做【输出】,因为输出的过程,会帮我们我们把繁乱的信息进行结构化的处理。
不管是以文字,视频,还是音频的方式,都行,反正要结构化记录下来你通过这些信息搜集,得到到启发和新知。
从身边的人,遥远的人这里,我们搜集到了海量,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接下来,就是要去精准找到那些符合高成长的方向和方法的信号。
03
高成长的方向和方法
虽然只是在职场上整了这么小几年,仍旧naive,但我觉得这个理是立得住脚的,高成长的方向,要稀缺;高成长的方法,要错位。
3.01 稀缺的方向
在市场需求确定的情况下,供给越稀缺,供给端的议价、定价能力也就越大。
比如,芯片荒。
职业规划也一样,我们如果能够成为劳动力市场上,提供稀缺技能的一小群人,以满足市场确切存在的需求,那么,我们就不用那么担心所谓的求职问题了。
比如,能够研发芯片的技术人才,能够实现芯片量产的工程人才。
我自己在当年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还没有想到用“稀缺”这两个颇有经济学意味的词来准确形容职业上的规划。
但是,在极度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下,我会一直扪心自问我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笼统做个概括,如果这种方向是专一的,那么知识壁垒决定了它的稀缺性;如果这种方向是复合的,那么交叉跨界决定了它的稀缺性。
有点类似于,在职场上,如果给自己定位的是专家技术类人才,那么就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深耕,搭建越来越深的护城河。
这有点像是日本《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就开这么一小家店,也不扩张,勤勤恳恳地做一个工匠。
如果给自己定位的是管理综合类人才,那么就打破学科的边界,把一切能够发挥组织能动性的知识积累与经验都用上,并且持续去积累这块的交叉跨界认知。
这有点像是Pony马本来是做程序猿的,但是创办腾讯后,就不得不打破自己的技能边界,去做交叉跨界的管理。
不止是管理综合类的定位,还有很多新兴的职业门类,需要我们运用交叉跨界的稀缺。比如,一个好的法律新媒体者,至少需要懂法律+新闻传播。
再举个大家更加有体会的例子,做一名高成长的律师,稀缺的方向是什么呢?
第一个,靠专业能力输出打动市场。
虽然现在的律师做市场,传统的资源型人脉还是占主流,这是一种极度依赖地域和人身属性的市场关系,好处是细水长流,信任关系不是一下子就能被其他人攻破,但是局限的地方在于,你能触及到的人群,还是局限在身边的人。
互联网下,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个律师要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认识,也不是不可能的。
通过专业能力输出,比如写文章、出书、讲课,一个广西的律师,可以被一个北京的客户认识,而后开启一段信任关系的人脉养成之旅。广西的客户可能不再迷信北京的律师,在广西的项目,甚至全国的项目,也都会交给这位广西律师。
真不要怀疑,这是真事。
但在现在这个阶段,当然是小概率幸存事件,但我相信,未来法律服务,会越来越重专业,资源的比重会日渐式微,地域的影响也会愈来愈小。
纵观我这几年认识了解的业内大咖,都是在这点做到极致的,当然,无法否认的是,ta们的传统人脉能力也很强,但要持续地被市场认可,专业绝对是基底。
提一个行业外的例子,医美。
在这个行业,大家不再觉得是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的好,“外来的和尚”韩国也败下了阵,成都,反而成为了首选.
在19年底的一份数据中,成都已首次超过北京,成为医美人均消费第一。感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成都医美的发展。
第二个,靠复合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这是大家可能会听腻了的一点,要有行业视角,做具有法商思维的律师,帮客户找到商业+法律的最大利益解。
做不做得到先不论,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是商业宣传的口号,先把口号打出来再说。但是,我并不觉得这点有啥不好,相反,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口号会促进大家的行动。
大家越来越发现单靠法律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校园里的纯法匠,过渡到一个具备复合知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法律专业人士,这是我们需要从口号到行动,一步一步扎实地过渡下去的。
3.02 错位的方法
说起错位的方法,最形象的就是田忌赛马了。
不管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田忌的所有马,都比齐威王相应等级的马差。
但是一旦错位安排开了,负一局,用下等马对上等马,而后胜两局,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三局两胜,也就赢了全局。
见的世面多了,成年后,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过去自鸣得意的很多小技能,放到社会这个大盘子里,就会经常被吊打。
但是,咱们不用这么地硬碰硬,找到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上做到极致,而不是在别人的绝对优势里自怨自艾,才是正解。
比如,要说海底捞火锅的味道有多好,不如说服务和食材的品质保持的好。单靠味道来出圈,海底捞走不到现在这个规模。
再比如,要说瑞幸咖啡的味道有多好,不如说优惠给的足,商铺铺的开。单靠味道,或者空间的格调,瑞幸也不可能现在起死回生的反转。
在商业分析上,有个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
大家可以基于这个模型,给自己的职业规划上,做个错位“组合拳”打法布局。
举例来说,在职业规划上,把我们自己作为一个【提供法律服务的产品的人】放到市面上去售卖。有点物化,但是no offense哈~
供方:也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关注的是议价能力,那就是咱们做律师的一技之长,比较优势所在。
买方:也就是给我们付工资的boss,大par。
我们要关注的买方的议价能力,律所平台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比如律所的平台信誉怎么样,是否能够给执业经历加分之类。
替代品:可能是法律科技,比如提供智能法律咨询的机器;或者是第三方法律服务机构,比如咨询机构,ta们可以做一些非诉的业务。
我们要关注的是替代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我们的工作,ta们的比较优势是在效率,还是在价格?比如,既然简单的法律咨询工作可以交给机器人高效解决了,那么我们自己就尽量避免再在简单的法律咨询上浪费时间,去培养一些更加高阶的技能。
潜在进入者:也就是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新人,从其他行当里转行到律师圈的人。
我们要关注的是这群人进入到这个行当的比较优势,比如新人的比较优势是体力好,可以拼,好塑造;转行的人的比较优势是有复合的知识背景与经验,且一般都会自带人脉资源入场。
同行竞争者:也就是和我们处于同一职场、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其他小伙伴。
我们要关注的是,仍旧是同行小伙伴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放到求职的情境下,比如有些伙伴是学校成绩好,有些是社交能力强,但如果是匹配到应聘的团队里,不一定是这个团队最想要的能力优势。
所以,搭配研究“买方”的需求,“供方”的供给,咱们定位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会更加精准。
---
好了,如何对外搜集信息,找到高成长的方向和方法,就讲到这里了。
我们从身边的人那里搜集信息,要避免偏听偏信,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职业、年龄和职务的多样性上,去扩充样本量。
从遥远的人那里搜集信息,要避免陷入信息的海洋,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输出,写作录音录像都成,去实现信息的结构化分析提纯。
信息搜集完成后,找到高成长的方向和方法,方向咱们要做到稀缺,方法咱们要做到错位。
但是,这个【高成长】,到底要有多高,既客观又主观。
万一这个高成长,都内卷了咋办?比如过去20年的互联网,高成长,香饽饽,但是今年,突然,额......
或者,万一这个高成长,不可持续怎么办?比如去年的在线教育,疫情下高歌猛进,但是今年,突然,额......
想来想去,外界之不可控,那是任我们谁都搞不定的,那就回归自我,从内控做好吧。
不管外界的风怎么“卷”,清风徐来,水波不清,只要自己不“卷”,任谁也“卷”不了我。
不管外界的风怎么“吹”,吹到猪都飞到了天上,保持远观,不徐不慢,只要自己耐得住,风停下来也不怕。
所以,咱们这个高成长,要有多高,追求一个【不内卷的可持续】就好。
下一篇,咱们讲最后一个职业规划方法论的步骤:立马采取行动,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认知。